中国订单至今为零,巴西收获240万吨订单,美国豆农的心已经凉了
中国订单至今为零,巴西收获240万吨订单,美国豆农的心彻底凉了
说起今年的大豆市场,真是让人感慨万千。还记得去年9月那会儿,中国早早就锁定了650万吨美国大豆,美国农场主们忙得不亦乐乎,收割装船一条龙,满载的货轮浩浩荡荡开往东方。可今年呢?翻遍所有记录,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订单竟然是个大鸭蛋!
与此同时,巴西那边可是热闹非凡。一艘接一艘的巨轮从巴西港口出发,目标直指中国。这不,中国刚给巴西下了240万吨的大单,消息传出来,美国农场主们那颗悬着的心算是彻底沉到谷底了。
有朋友可能要问了,难道中国突然不需要大豆了?恰恰相反,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旺盛。大豆可是个宝贝疙瘩,既是猪饲料的核心原料,又能榨出豆油,还是生物燃料和化工产品的基础材料。中国每年要进口超过9000万吨大豆,这个数字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问题出在哪儿?一个字:税。美国大豆想进中国,得先过34%的关税这道坎。这是什么概念?一船大豆下来,光税就得交几百万美元,比运费还贵!买美国豆等于主动给华盛顿送钱,谁愿意干这种傻事?
更关键的是,中国这次不光算经济账,还在下一盘战略大棋。要说对美国最有杀伤力的,农产品绝对排得上号。为啥?因为豆农就是特朗普的铁杆票仓,选票比市场更要命。
展开剩余70%其实这一幕,美国豆农并不陌生。2019年特朗普第一次挑起对华关税战时,中国立马减少采购,结果巴西成了最大赢家。那年美国政府不得不掏出230亿美元搞"农民援助计划"来安抚民心。伊利诺伊州的豆农托德·梅因当时就感慨:"我们丢了20%的市场份额,而且再也没拿回来。"
历史就像按了重播键,而且这次更加讽刺。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:巴西大豆本来就有天然优势。
首先是地理条件得天独厚。纬度低,土地广阔,年产量早就超过美国了。2023年巴西出口到中国的大豆达到7600万吨,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。其次,中国在南美的投资布局早就开始了,不只是买货,还投资港口、铁路、仓储设施,供应链绑得相当紧密。最重要的是,巴西没有关税门槛,对中国来说交易成本更低。
所以这次240万吨的订单,看似临时决定,实际上是多年战略布局的自然结果。
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秋收季刚开始,国内大豆库存就已经堆积如山。出口不畅,价格下跌,农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。更要命的是,农资价格还在往上涨。化肥、农机零件很多都要进口,关税政策让成本一路飙升。结果就是卖价降、成本涨,中间一挤压,利润全没了。
对那些传承三四代的家庭农场来说,这不是简单的账面亏损问题,而是关系到能不能撑到下一代的生死存亡。
特朗普当然明白这个道理。9月25日他在白宫表态要拿部分关税收入补贴农民:"短期内会有影响,但农民最终会发财。"听起来很耳熟吧?2019年他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。结果呢?发财的是巴西农民,美国豆农只能靠补贴过日子。
往前翻翻历史,中国与大豆的故事还有更痛的记忆。2003年美国农业部先说减产、后改口丰收,人为制造价格大起大落。中国的油企慌了神,高价签单,结果价格暴跌,70%以上的民营榨油厂破产。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,控制了国内定价权。那一次,中国确实被狠狠收割了一把。
二十年过去,局面彻底翻转。今天的中国不仅在南美、俄罗斯多元化布局,还在推动国产大豆复兴。更重要的是,终于能在关键时刻把大豆变成手里的筹码。这就是战略反击的威力。
有人说中国转向巴西是双输:美国丢了市场,中国付出更高的物流成本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物流成本确实高一些,但中国买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。在大宗商品交易里,价格只是表面,稳定才是根本。
对美国来说,这却是双重打击:经济层面豆农亏损、市场份额永久流失;政治层面关键票仓不满,直接影响大选走势。
大豆只是个缩影。今天是大豆,明天可能是稀土、芯片、能源。全球供应链已经从"价格为王"变成了"安全优先"。中国用大豆告诉美国:游戏规则变了,你要打贸易战,就要承受失去最大买家的代价。
想象一下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,望着仓库里一袋袋卖不出去的大豆,再看看新闻里中国的巨轮从巴西港口驶出,他会怎么想?"为什么是我们来替政府的政策买单?"这句话在中西部乡村悄悄传开,愤怒的不只是账本上的亏损,还有对未来的无力感。一粒大豆看似微不足道,但在中美之间,它承载的是战略博弈,是全球供应链的再平衡。
发布于:江西省- 上一篇:宁波航交所:本周澳新航线市场波动较大,运价指数较上周涨25.3%
- 下一篇:没有了